“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深入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三为”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紧扣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师生设计智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艺术点亮乡村振兴之路,用设计赋能文明典范之城。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支持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随后,浙江通过《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宁波发布《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1年7月,宁波启动实施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新起点上,踏上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新征程,打造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文明高峰。
设计学院秉持“立足宁波、扎根宁波、服务宁波”的理念,带领“浙大宁理设计人”坚持用科技和设计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和文明城市建设,为国家共同富裕远景目标和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力量。
二、特色做法
数字赋能共同富裕未来乡村建设。罗仕鉴教授领衔的乡村振兴科研团队主持的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美丽乡村科技支撑与服务模式研究及应用示范》,坚持“一张图.二公里.三变化”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理念,以乡村“天.空.地”一张数字地图为基础,打通农产品走出乡村的“第一公里”到公共服务至村民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设计.艺术.科技”的融合,让乡村由乱变美、由美变智、由智变富,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让乡村老百姓走向共同富裕。
创作百幅红色海报记录百年党史。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百幅“又红又潮”的红色海报记录百年党史。以美为媒,发挥专业特长,融合思政育人,激发青年一代爱党爱国的文化自信,着力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红船领航反诈同行”红色社会实践。联合鄞州区下应街道、宁波银行共同举办“红船领航反诈同行”鄞州区下应街道无诈社区、村创建活动及反诈宣传月活动,并与下应街道共建“平安志愿者实践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志愿者以红船精神为指引,积极投入到平安宣传以及反诈宣传中。
深入乡镇社区助力乡村建设和城市发展。师生走进宁波的各个乡镇、社区,发挥设计专业优势,用科技致富乡村、用艺术点亮乡村、用设计美化社区,用实际行动切实帮助村民致富,打亮社区品牌。
三、实践成效
央视直播报道科技赋能乡村成果。2021年10月,乡村振兴科研团队主持的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成果在示范乡村慈溪市桥头镇五姓村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栏目直播报道,充分肯定科技惠民惠农的同时,推广高校支撑乡村振兴典型经验。
百幅红色海报进乡村传播红色文化。2021年6月,师生设计的百幅红色海报在象山影视城举行“建党百年艺术展”,让红色文化和艺术之美点亮乡村,被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甬派客户端、象山日报、浙江日报以及宁波电视台新闻栏目等媒体宣传报道。
红色社会实践进街道助力反诈宣传。以“红船领航反诈同行”特色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师生与地方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小分队通过流动宣传等新颖的形式走街串巷,为建设平安街道、无诈校园添砖加瓦,被甬派新闻、人民资讯、央广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艺术点亮乡村,唱好“美丽歌”。师生深入宁海茶院乡打造“塑形铸魂,致富于民”的许民样本,被学习强国转载报道;走进奉化雷山村绘制150平米墙体手绘,被浙江省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简报报道;开展宁海信干山村“山海花谷,诗意信干”的艺术乡建打造,奔赴海曙章水镇搭建多处创意景观小品。
设计打亮品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师生助力鄞州首南街道打造2.0版“共享空间”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此外,象山丹桂社区的品质提升项目、鄞州明东社区的儿童友好空间参与式设计工作坊等社区改造成果深受居民欢迎和赞扬。
四、启示思考
拓宽“三为”实践领域。学院结合设计学科特色,重点开展乡村振兴、社区改造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服务的领域和群众的受益面有限,将在凝练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实践范围,使“三为”深入校园、农村、乡镇、企业,取得实效。
凝练“三为”实践特色。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学院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城市文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将汇聚高层次人才,扩大服务团队规模,凝练服务方向,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推广“三为”实践经验。在服务宁波乡村振兴和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学院将总结经验,将宁波样板、宁波经验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为建设美丽乡村、品质社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浙大宁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