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飞速发展,宁波市水环境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水资源缺乏,过境流量小,城区水面率低,河道的生态补充水源严重不足。二是河道的自然落差很小、流动性差、更新率低、环境容量小。三是近岸海域的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富营养化程度总体较高。为此,针对宁波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土建学院第二教工党支部“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队在河道治理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制、工程系统集成、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将党史学习教育、黄大年先进事迹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宁波市内河生态建设的动力。
2 特色做法
2.1 持续创新,集成突破,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设备研制
“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队开发按照“沿程减污-原位净化-立体修复”的治河思路,以削减污染负荷、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道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为目标,开发土著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双点进水生物滤池及有机氮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5项,开发快速曝气生物滤池等技术设备与装置、河道治理纳米循环净化系统等设备6套。“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队开发的河道治理一体化设备(AQS-BF)在宁波市推广应用12套,快速曝气生物滤池(AQS-RBAF)设备在宁波市推广应用9套,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增收的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图1自主开发的一体化设备在宁波19条河道得到应用

图2 示范工程列入乡镇成果展示及媒体报道
2.2立足城乡,服务地方,卓有成效地服务“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队开发通过规划咨询和技术供给,给政府及有关单位提供全面、综合和科学的河湖治理决策依据和解决方案,在“一河一策”治理、河湖治理规划、工程质量绩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服务,成为各级政府重要决策的参谋。近5年来,团队为宁波市城区内河管理处、宁波市鄞州区水利局、海曙区城管局、江北区城管局、珠海斗门区,以及姜山镇、东钱湖镇、观海卫镇政府等提供了共300多万字的各类技术咨询报告,调研河道1000多条,编制的技术指导方案、考核体系等被各级政府采纳,纳入政府招投标项目的河道方案有12项。在全省开展的“五水共治”推进工作中,被《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东南商报》、《宁波晚报》《慈溪日报》及电视新闻媒体屡次报道。

图3 宁波市河道“一河一策”治理方案
2.3 专家引领,团队运作,成功完成多个水质提升工程
2020年5月以来,受天一阁博物馆委托,“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队承接天一阁景观水体水质提升研究治理项目,针对园区水系进行现场调研和大量科学实验,通过短期治理和水质调控,解决了景观水体水质提升难题,最终实现6个景观水体常年清澈见底,为提供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为保护宁波城市名片做出了贡献。2021年1月,团队承担宁波市水利局奉化江引水试点工程实验研究重大横向课题,为将奉化江淡水资源补给鄞东南水系生态用水、改善内河水质、保障引水补水生态安全,通过对目标流域环境现状调查分析、水环境模型构建、生态工程现场试验和水质净化试点工程建设,将制定奉化江水质水量优化调控方案,将为宁波市“清水环通”和弃水资源再生利用再添新力。

图4 科技治水案例(理工府溪河)


图5 科技治水案例(天一阁景观水体治理前后对比)
3 实践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土建学院第二教工党支部“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队始终以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精准治河、科学治污、造福百姓的目标,解决了水体污染物溯源与治理、低碳高氮水体修复等城乡水环境治理技术瓶颈问题,为推进宁波市开展“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治水治污攻坚战”做出了显著贡献,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2021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上,党支部靳慧霞老师荣获宁波市“最美科技追梦人”称号。
4 启示与思考
高校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承担着推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百姓幸福感的社会职责。因此,地方高校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应当做好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原则,主动对接城市生态文明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