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艺术之光”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古村落散发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日影乡间的文艺气息,浸润着让人不能割舍的乡愁。今年6月以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分赴宁波市各乡村,用自身所学,服务乡村,点亮乡村,为群众办实事。

 

一、“画笔”点亮乡村

从象山影视城,传来了悠扬的歌声,艺术点亮乡村的画卷于此缓缓展开。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灵岩山下,师生党员们挥舞着手中的红旗,在党旗下高声歌唱。“建党百年艺术展”主题党日活动在此举行,党员们充分结合“胶片”形式开展作品设计,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前辈的英雄伟绩和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向来往游客们讲述着振奋人心的故事,为影视城增添了一抹红色基因。

雷山村位于奉化市西坞街道东南部,这里处处可见茶农忙碌的身影,山茶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经过前期调研和资料查阅,同学们组建了墙体手绘团队,希望用手中的画笔加之丰富的色彩触动这个封闭山村。起草设计稿、墙体处理、简单勾勒、配颜料和上色……历时近20天,同学们对雷山村墙体进行大面积以山茶花为主体的彩绘,将其打造成为了附近居民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点。

二、“小品”装扮乡村

景观小品满载乡愁和绿意,传递着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希冀。

9月,学校建筑学师生与海曙区章水镇人民政府、章水镇贝母园合作举办了青年助力“艺术点亮乡村”专项行动。活动为期10天,30余名师生依托建筑学搭建课程,相互协作,克服从设计到现场施工的种种困难为贝母园搭建了三处景观小品。《埂语》《白鹭》《五乐弦和》的设计灵感均来源于乡村生活,充分体现了自由与美好之主题。清风拂过,由竹、木搭建的景观小品矗立在樟溪河畔、贝母田间,为乡村田园风景增添了独特风采。章水镇副镇长徐露鸣对同学们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三处搭建体现了莘莘学子的设计巧思,各具特色,传递给大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有了经验的积累,师生们还陆续走访了象山大徐镇、新桥镇、丹西街道等地,为乡村、社区发展出谋划策,深受基层欢迎。

三、“文创”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建设乡村文化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

“这里可以打造成一个亲子游玩点。”“这里可以做一个节点提升,成为游客拍照点。”“我们还可以在文创产品上下功夫”……20余名学生在学校乡村振兴设计团队的指导下来到宁海茶院乡许民村开展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学生们分成3组,每组认领一个节点提升项目,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项目设计、审议和落地。同学们还为雷山村设计出了文化衬衫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后期有望投放市场。

许民村内的许家山风景区保留有700余年历史的石头建筑,是宁波市内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我们小组选择了这块空地,未来将打造成富有石头特色的儿童乐园。”学生车思晴说。说干就干,他们一边向村民们了解需求,一边用航拍无人机、ipad、尺子等工具进行现场测量记录。“我们将带领学生们在实践中寻找方向,打造石头艺术特色村,助力乡村发展。”指导老师周璟璟说。她还表示,深入乡村参与解决设计问题、理解当代乡村产业的现状,也是培养青年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尝试。

艺术的歌声回荡在乡村,文化的馨香熏陶着人们的心灵。乘着“为群众办实事”之风,青年们投身基层的身影愈加清晰,逐渐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塑乡村形象,发展乡村经济,艺术大有可为。

上一篇:风雨三十载,湾底致富路

下一篇:浙江日报:开启民族地区共富之路